新闻动态
避暑纳凉贵州行|文旅融合唤醒古朴苗寨 传统文化成乡村振兴新引擎
都柳江畔,月亮山腹地,坐落于此的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,被誉为苗族传统文化的“活化石”和“博物馆”。随着避暑游的火热,这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迎来旅游旺季。
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合法持枪的苗族部落,岜沙苗寨凭借独特的树葬习俗、镰刀剃头、芦笙舞等传统文化吸引大量游客。同时,当地通过发展旅游业,通过弹性排班、本地就业优先等模式,不仅保留了95%的原住民和原始村落风貌,更让村民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,实现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双赢,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样本。
从砍柴工到芦笙手:苗族汉子的蜕变人生
盛夏时节,黔东南州从江县岜沙苗寨的芦笙场乐声悠扬。身穿民族服饰、肩扛猎枪的苗族汉子们踏着古朴的舞步,引得游客阵阵喝彩。
表演队一队队长贾生想正吹奏着祖传的芦笙,黝黑的脸上沁出细密汗珠,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,“现在正值旅游旺季,我们表演队演三场就能收入4800元。”
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合法持枪的苗族部落,岜沙苗寨至今仍保持着95%的原住民比例,3000余名村民分布在五个保存完好的原始村落中。这里被誉为苗族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独特的树葬习俗、镰刀剃头等传统延续至今。
而今,随着旅游开发的持续推进,这个深藏在月亮山腹地的古老村寨正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。从砍柴工到景区表演者,贾生想的个人经历正生动诠释了岜沙旅游发展带来的变化。
岜沙苗寨的汉子,个个能歌善舞,吹芦笙更是一把好手。小时候,每逢重大祭祀活动或者迎宾礼,寨民们总会吹起芦笙跳起舞。贾生想总会紧紧跟在父亲身后,又吹又跳,脚步灵活。
2005年景区刚开始起步发展,面向全村招聘表演及服务人员,整天在山上砍柴的贾生想一合计,主动报名加入了表演队,“以前上山砍柴,一捆柴火只能卖1.5毛钱,表演队依托的收入,砍柴不知道要砍几天。”
刚加入表演队时,他的收入就比在家务农翻了好几番。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,如今三个孩子都在外求学务工,82岁的老父亲和78岁的老母亲由务农的妻子悉心照料,而他可以全身心投入表演工作,“既赚到了钱,又守护了家。”
下一篇:没有了